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

蛀牙之成因及預防

 

牙齒組織(tissues of teeth)略述

由外觀來看,牙齒可分成牙冠(或稱齒冠,crown)牙根(或稱齒根,root)及牙冠與牙根之交界處牙頸(或稱齒頸,neck)三部分所組成。如下圖所示:

如上圖所示,露於牙齦外面的部分為牙冠,為牙齒的上層部分;而深入牙齦下方,嵌在齒槽骨(alveolar bone)內,即為牙齒的下層部分,牙根。在牙根與齒槽骨間有牙周韌帶(periodontal ligament),是一種極富彈性的結諦組織纖維,負責將牙齒穩穩地結合於齒槽骨的凹洞內,有穩固牙齒的作用。

牙齒組織,如前圖所示,可明顯見到包含有琺瑯質(enamel)、象牙質(dentin)、牙髓(或稱齒髓,dental pulp))、及牙骨質(cementum)等部分;依序略述如下:

(1) 琺瑯質

牙冠的最表面一層為琺瑯質,係由約96%無機物、1%有機物及3%水所組成,為人體中最堅硬的組織。琺瑯質一旦形成後,即無再生能力,因此當蛀洞(蛀牙破壞琺瑯質引起之破洞,cavity)產生後,無法自行修復,所以一旦發現牙齒有蛀洞時,應速找牙醫師治療填補,以防蛀洞惡化擴大,導致牙痛或拔牙之後果。很不幸的由於琺瑯質內部不具神經與血管,是故有病變時並不呈任何徵兆,無檢測儀器僅憑肉眼無法及早發現治療,因此為了保持牙齒的健康,有必要定期作口腔檢查,讓牙醫師及早發現治療。

琺瑯質主要的成分為氫氧基磷酸鈣(calcium hydroxyapatite,或簡寫為HAPCa10(PO4)6(OH)2),在酸性環境下,琺瑯質會進行去礦物化反應(demineralization),其化學反應式如下所示

           Ca10(PO4)6(OH)2  D 10 Ca2+ + 6(PO4)3- + 2(OH)-

人類唾液為微酸性,pH值約為6.8,因此平常牙齒浸潤在唾液裡,或者因飲食後產生微量的酸,均會溶解掉牙齒表面微量的琺瑯質,此即進行去礦物化反應,將氫氧基磷酸鈣溶解形成鈣離子(Ca2+)、磷酸根離子((PO4)3-)及氫氧離子((OH)-)。不過,幸運的,人類分泌的唾液亦攜帶有提供微量的鈣離子(Ca2+)及磷酸根離子((PO4)3-),進行逆反應,即再礦物化反應(remineralization),在牙齒表面沉澱HAP,進行修補。因此,牙齒表面平常在去礦物化反應及再礦物化反應同時進行下,保持動態平衡,使得牙齒表面組織琺瑯質得維持正常厚度,不遭致酸的侵蝕損害(enamel lesions)

然而,當牙齒表面附著有蛀牙菌(泛指能將食物中之醣類發酵產生酸性物質的細菌)存在時,食用食物後,經蛀牙菌分泌之酵素作用下產生酸,常造成牙齒表面酸性變強,pH值達5.5以下,打破去礦物化反應及再礦物化反應的平衡,去礦物化反應迅即增強,於是造成琺瑯質蛀蝕(enamel lesions)現象,此即蛀牙(dental caries)之開端。

(2) 象牙質(dentin)

位於琺瑯質之下方為象牙質,係由約70%無機物、20%之有機物及10%水所組成,為多孔性、富彈性、較琺瑯質稍柔軟之淡黃色組織。象牙質,可提供牙齒咀嚼時之緩衝力道,以防止牙齒在用力咀嚼時琺瑯質發生脆裂。在象牙質內,含有無數的小管(tubules),小管內充滿流體(fluid),可將熱(利用流體澎脹收縮作用)及壓力(利用流體擠壓力量)傳導至牙髓腔之神經,以維繫人類咀嚼的控制能力;但若琺瑯質蛀蝕,使象牙質裸露,強烈的熱或壓力傳導至牙髓腔中(pulp chamber)之神經,會產生酸痛覺,可能因此衍變成敏感性牙齒。

由於象牙質對生理及病理的刺激有反應,被認為是種活的組織,和琺瑯質不同的是,象牙質具有再生能力;也就是說,當蛀牙破壞琺瑯質蛀到象牙質時,象牙質遭到侵蝕破壞,象牙質可利用再生能力修復,然而當蛀牙蛀的太快時,形成新的象牙質的速度低於象牙質蛀掉的速度,那麼象牙質組織亦將抵擋不住蛀牙的破壞力,蛀牙將繼續蛀到牙髓,將難免遭致根管治療或牙齒拔除之命運。

(3)牙髓(dental pulp)

靠牙齒中心的地方,有個腔體(chamber),腔內充滿神經、血管及淋巴管,總稱牙髓(pulp)。牙髓的功能主要在提供象牙質所需之營養物質,使象牙質維持生命,並擔負牙齒感覺的職責。

(4) 牙骨質 (cementum)

位於牙根之象牙質與牙周韌帶之間,係由約45%無機物、33%之有機物及22%水所組成,為微淡黃色組織;其功能主要在於與牙周韌帶共同配合,將牙齒穩穩固著於齒槽骨的凹洞(socket)內。

蛀牙之形成

蛀牙(dental caries)可說是一種既古老又普遍的慢性傳染病。

基本上,蛀牙的形成,一般咸認為,係在牙齒表面形成牙菌斑(dental plaque),而在牙菌斑內包含有許多種細菌,有時可高達400種以上;牙菌斑內存有可「消化」醣類食物產生酸性物質的各種細菌,又稱蛀牙菌,細菌不斷附著、不斷繁殖,牙菌斑隨時間擴大進而擴增酸的排量,牙齒經一段時間牙菌斑所產生酸的侵蝕作用(即進行去礦物化反應)而受損,即為蛀牙。

其中,最有名的一種蛀牙菌,為變形鏈球菌(Streptococcus mutans,或簡稱S. mutans),長期以來,S. mutans被認為係造成蛀牙最重要的細菌,然而,已有許多專家學者,並不同意此項見解;可參酌如下兩篇研究文獻,

J.A. Aas: J. Clin. Microbiol 46 p.1407-1417 (2008) http://jcm.asm.org/cgi/content/full/46/4/1407?maxtoshow=&hits=10&RESULTFORMAT=&fulltext=caries&searchid=1&FIRSTINDEX=0&resourcetype=HWCIT

P.D. MarshAdv. Dent. Res. 8 p.263-271 (1994) http://adr.sagepub.com/content/8/2/263.full.pdf+html

牙菌斑形成過程簡述

牙菌斑的形成過程,第一步須先形成第一層附著層(作為基礎底層,pellicle),主要為口水中選擇性的某些成分(salivary constituents)及細菌附著於牙齒表面所形成,此層附著的細菌,主要為好氧型細菌(Gram-positive bacteria),例如Streptococcus sanguisStreptococcus mutansActinomyces viscosus等菌,這些菌就是牙菌斑的最開始形成的初級菌落(primary colonizers),此層所附著的口水成分,則有白蛋白(albumin)、溶菌酶(lysozyme)、澱粉酵素(amylase)、免疫球蛋白A(immunoglobulin A)、富脯氨酸蛋白質(proline-rich proteins)、粘蛋白(mucin)等。

形成第一層附著層(pellicle)後,第二層細菌接著附著於pellicle上,此層主要為厭氧型細菌(Gram-negative bacteria),如Fusobacterium nucleatumPrevotella intermedia等菌,因為第二層厭氧型細菌無法直接附著於牙齒表面,因此只能附著於含好氧型細菌的pellicle上。

之後,接著各種細菌就不斷附著、繁殖,同時其它有機、無機成分也會不斷附著上去,如鈣元素、磷酸根、脫落細胞(如上皮細胞(epithelial cells)及白血球(leukocyte))、蛋白質等,最後形成牙菌斑。牙菌斑中的細菌量,常可發現每毫克牙菌斑含有100億個細菌以上。

如果附著於牙齒表面的牙菌斑,不予清除,則經由牙菌斑內細菌分解醣類轉成酸的作用,不斷侵蝕牙齒,累積一段時日後,牙齒恐將會被蛀個大洞。若置之不理,任由蛀牙持續擴大,直至侵犯牙髓,萬一有一些特殊細菌,透過牙髓腔中的血管進入人體,嚴重的話,將導致重症死亡或成植物人,所以,勿輕視蛀牙的病症,應耐心定期口腔檢查,以期及早發現蛀牙,及早治療,以防蛀牙擴大。

氟的作用

口腔內的pH值若低於5.5以下,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就會被迫進行去礦物化反應,使得琺瑯質被溶解破壞,造成牙齒被蛀蝕的現象。因此若將氟離子引至牙齒表面,藉由氟離子取代氫氧離子,可以形成質地更為穩固的氟化磷酸鈣(fluoroapatiteCa10(PO4)6F2),可提升牙齒表面的防蝕能力。形成氟化磷酸鈣的反應,可表示如下:

Ca10(PO4)6(OH)2 + 2F-  "  Ca10(PO4)6F2 + 2OH-

蛀牙之預防

由於酸會侵蝕牙齒,因此少食用酸性物質,如碳酸飲料、酸葡萄等,有助於減少蛀牙的機會。在牙膏中添加氟離子,刷牙時可將氟離子攜至牙齒表面,以形成質地更為穩固的氟化磷酸鈣,亦有助於減少蛀牙的機會。

蛀牙之預防方法,目前公認最好的方法,就是刷牙。刷牙的功用有兩個,在於刷牙可去除殘留食物,讓細菌無法利用食物製造酸,另一則在於刷牙可刷掉牙菌斑,直接消除細菌,可完全去除牙齒表面受到蛀蝕的機會。需注意的是,食用食物後,刷牙前,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酸產生,導致牙齒表面琺瑯質經酸作用會有軟化現象,因此刷牙力道不可過大,否則易刷掉牙齒最表面經酸軟化的琺瑯質,日積月累,將使琺瑯質越刷越薄,不利牙齒健康;但刷牙力道亦不可過輕,太輕則無法刷除pellicle或牙菌斑,則無法去除蛀牙的危險。

若能每次食用食物後即刻刷牙,只要輕微適度用力刷即可,儘可能斷絕細菌食物的來源,要產生牙菌斑的機會就很小,很容易就可預防蛀牙的發生了。若不能每次食用食物後即刻刷牙,那每天最好至少刷牙兩次,仔細刷除pellicle或牙菌斑,亦可達到預防蛀牙的效果。

基本上,新生兒口腔內並不存有蛀牙菌,因此大人應避免將蛀牙菌傳染給新生兒;蛀牙菌主要通過唾液傳染,所以勿與新生兒共用餐具,勿嘴對嘴親嘴,勿讓新生兒吃到大人的唾液飛沫等等;經研究證明,感染到蛀牙菌越晚的小孩,蛀牙的機會也越小。

概略總結(SUMMARY)

1. 刷牙,可斷絕細菌的食物來源,且可刷除pellicle及牙菌斑,實為預防蛀牙最好的方法。

2. 若能每次食用食物後即刻刷牙,只要輕微適度用力刷即可,很容易就可預防蛀牙的發生了。若不能每次食用食物後即刻刷牙,那每天最好至少刷牙兩次,仔細刷除pellicle或牙菌斑,亦可達到預防蛀牙的效果。

3. 大人應避免將蛀牙菌傳染給新生兒,有助於降低小孩蛀牙的機會。

4. 使用有添加氟的牙膏,有助於降低蛀牙機率。

5. 定期口腔檢查,及早發現蛀牙,及早治療,以防蛀牙擴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